斯大林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Stalin’s theory of the law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having to adapt to productive forces nature)

这一规律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列宁在1894年批判唯心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时引用了这一观点。斯大林主要在1938年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52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著作中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时,阐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首先,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认识,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生产力是由生产工具以及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共同构成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关于尔·德·雅罗申科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明确指出,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其次,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斯大林分析了从原始公社到社会主义的五大生产关系的发展情景,认识到生产关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此外,斯大林反驳了雅罗申科关于生产关系具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的片面观点,指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将会逐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运行,新的生产关系会从生产力的推动者变为阻碍者,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最后,澄清了有关错误观点,坚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这一规律。在《答亚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一文中,斯大林针对诺特京关于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达到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性质的完全适合的错误论断,明确指出这一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适用,并对其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的“完全适合”一词的理解进行补充,指出“完全适合”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完全适合”应理解为由于在这一社会中没有能够组织反抗的腐朽阶级,通常不会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此外斯大林批判了雅罗申科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会消失,社会生产将归结于生产力组织的错误观点,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斯大林阐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但对生产力实体要素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的理解有简单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