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

与“自在自然”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主体意志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马克思在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中表达了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他把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看作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认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自然界。由此他提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这就是区别于自在自然的人化自然。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人不断地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正是通过这种物质变换,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实现的,这就使人化自然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人化自然是在人类实践和人类社会中历史地发展、动态流变的。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从人类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野蛮时代,到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时代,人化自然的历史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日益深化、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强的过程。但是,当今时代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迫使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化自然问题。只有深度调整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