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俄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形成(Lenin’s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capitalism in Russian industry)

列宁在与民粹派的斗争中,针对民粹派将农村小手工业及农民家庭工业(列宁称之为“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工业对立起来的错误,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析研究了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的理论。

民粹派理论家为了否认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证明它在俄国没有基础和前途,把小手工业同资本主义大工业完全对立起来,断言小手工业的存在排斥或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增长。列宁根据俄国的历史情况,从俄国“最简单最原始的工业形式”考察,一步一步地探讨它的发展和演变,阐述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家庭工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是从家长制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工业的第一种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部分商人开始建较大的手工作坊,它属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形式。这一方面分化出少数的小资本家,另一方面分化出大量的雇佣工人,“可以看到最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小商品生产者建立较大的作坊”,“是向比较高级的工业形式的过渡”。资本主义作坊同小手工业者作坊的差别,最初只表现在雇佣的工人人数上。但是,使用大量工人的结果,必然会使生产本身引起一连串的变化和生产的逐步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做好准备。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手工业和带有原始资本形式的小商品生产与机器大工业的中间环节,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资本主义工业最初阶段有直接联系。一方面,拥有相当数量工人的作坊,逐渐地实行分工,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就变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另一方面,实际上把小手工业者变成雇佣工人的高级形式的商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即在生产中实行系统的分工,或者分成若干零件作业由生产者在自己的作坊里生产,或者在分配家庭劳动的同时又出现大作坊,就成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产生的另一种过程。工场手工业仍然保留手工生产,唯一的技术上的进步就是实行了分工。这种分工对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的最高阶段即大机器工业阶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把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最简单的纯粹机械的作业,为使用机器做好物质技术的准备;另一方面培养手艺高超的工人,为大机器工业迅速发展储备雇佣劳动者。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标志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从手工工场向工厂的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工匠手艺,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参加生产者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黑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劳动大量社会化。因而,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最高峰。

列宁认为,从“小商品生产(小的、主要是农民的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大机器工业)”的工业形式,其联系与继承性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这表明小商品生产的基本趋势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于工场手工业的形成,而工场手工业在我们面前极其迅速地长成为大机器工业。由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到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不仅是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萌芽到不同发展程度的各个阶段的标志。从工场手工业到工厂的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工匠手艺。随着这种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旧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剧烈的破坏、瓦解,各社会集团间的彻底分裂和对立的公开化,以及劳动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训练改造着工人阶级的情感与观念,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经济和阶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