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大工业(largescale mechanized industry)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第三阶段,即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从18世纪最后30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的到来,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以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夯实,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成熟形式或典型形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以劳动力为起点,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则以劳动资料尤其是机器的工具或工作机为起点,这是“劳动资料的革命”。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少是偶然的现象。而机器,除了少数例外,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这种劳动资料的革命无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作为资本的承担者,给工人阶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1)机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机器并不是为了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负担,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机器的局限性。(2)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倡导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是由于机器简化了劳动操作过程,不分男女老少统统都置于资本的直接支配之下。(3)机器的使用,尤其是随着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推广,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已经从形式上的隶属转化成为现实的隶属。(4)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使用,还造成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从而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趋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