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和工场手工业(division of labour and manufacture industry)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发展分为简单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而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第二阶段,是拥有较多工人的作坊逐渐地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产物。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这种以手工技术以及雇佣工人的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形式,在欧洲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把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中,使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表明,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较之简单协作更为强化。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一方面,这种分工使劳动形式独立化,工人成为局部工人,技能日益单一化,对工场的依附性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丧失,从而异化成为畸形怪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劳动强度,加强了资本对于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专业性分工及重复性劳动无疑提高了工人劳动的熟练程度;促进了生产工具的简化和专门化;由于缩短了各个生产阶段在空间上的距离而大大减少了劳动的非生产消耗,从而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工场手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即将不同行业或具有不同技能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由他们各自完成生产同一件产品的不同部分;二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或者工场手工业完成形式,即将同行业或掌握相同技术的手工业者集中到一起,由他们完成一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道工序。
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形式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手艺和带有资本原始形式的小商品生产同工厂形式的机器大工业之间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作为资本主义手工业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过渡阶段,它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