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the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emocratic revolution to socialist revolution)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时代比较落后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相互关系的重要思想。
20世纪以前,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据这一历史经验,在1905年的俄国革命中,孟什维克认为俄国资产阶级胜利后也应该建立资本主义的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只有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时才能进行。托洛茨基则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提出“不要沙皇,而要工人政府”的口号,企图跳过民主革命阶段直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同这些错误思想观点的斗争中,列宁把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起来,提出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著作中,列宁把俄国革命区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政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任务与民主革命任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障碍。1905年革命爆发后,列宁又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革命完整链条中的两个环节,由于它们的任务、性质、动力和对象都有所不同,因此这两种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贬低无产阶级参加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社会民主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任务与民主主义任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于民主革命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扩展基础,创造条件,可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得越充分,越坚决,越彻底,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越有保证,社会主义变革的任务就越迫近。民主革命胜利后,或者是资产阶级把工人和农民群众的胜利果实全部夺去,或者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给自己打通前进的道路,按照我们的力量立即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列宁指出,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为了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必须重新配置力量。无产阶级应当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这就要把农民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粉碎专制制度的反抗,并麻痹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无产阶级应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就要把居民中的半无产者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反抗,并麻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联盟,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民主革命的成果,尽快地、顺利地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出现了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奇特局面。1917年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会议上,做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布尔什维克为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策略是: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彻底揭露它的任何谎言;宣传全部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同时批评工兵代表苏维埃内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错误言行,使愈来愈多的无产者和贫农从实际经验中认识到这些人的丑恶面目,逐渐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列宁当时打算,用和平发展的方式,先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由工兵代表苏维埃独掌政权,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各派的自由斗争,使政权再转到布尔什维克手中。后因形势变化,武装起义代替了和平发展。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再造了巴黎公社型的国家,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适当的形式。还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全部土地国有化;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对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监督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经济措施。
列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