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social civilization)

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不断进步的状态以及所达到的较高水平,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精神积淀和开化状态。

文明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之意。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辟草昧而致文明”,以文明表示社会的进步、开化程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学者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状况,使用“文明”概念,认为从“野蛮”到“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其中,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明做了科学阐释,认为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指出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后才出现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特质”。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文明首先具有实践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认识也要建立在对社会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之上。

文明具有历史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文明具有不同的历史特性。原始社会人类处于野蛮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开始分化,同时,出现了数学、几何学及政治、哲学、法律、道德等各门具体科学,人类从此进入文明时代。新的文明产生于原有文明的土壤之中,在批判与继承原有文明基础上不断创新。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是共产主义文明,那时,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成为自由人、全面发展的人。

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领域,相对应也就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系统机制,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各种文明可以相互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文化交流对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