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process of labour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surplus value)

劳动过程中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涵盖“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简单的要素。劳动过程也就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对象化了,对象被加工了,从而创造产品的过程。

而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劳动资料的特征,它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直接掌握劳动资料而不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尤其机械性劳动资料即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指示器。

但一方面,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社会的一切形式所共同的,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另一方面,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呈现不同的社会形式,换而言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分为了性质不同的阶段。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各个劳动者占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产品归各个劳动者所有,其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特征,则是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后者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征,即“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劳动者生产商品或者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与资本实现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总而言之,这两大时期劳动生产过程的区别在于:“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其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转移生产资料中的旧有价值,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这一论断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就是解决了包括李嘉图在内的斯密的后继者们都无法解决的“斯密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