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Theories of SurplusValue)

亦称《剩余价值学说史》。马克思《资本论》的第4卷,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1905—1910年间,由考茨基进行整理编辑后分三卷先后出版,后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又以马克思原稿为依据,将其译成俄文并先后于1954年、1957年、1961年出版。第一个中译本是郭大力依据考茨基整理的版本于1949年分三卷由实践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又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二版进行了翻译。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6卷(第Ⅰ、Ⅱ、Ⅲ册)。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把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册。第一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这部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第一册是有关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是有关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是有关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是理论史。马克思在写完《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之后,由于忙于出版《资本论》第1卷和修改第2、3卷,没有来得及修订《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原来准备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但没有完成便与世长辞。恩格斯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交给了马克思的幼女爱琳娜。后来,爱琳娜将《剩余价值理论》的整理出版工作转交给考茨基。出版时,考茨基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划将其作为《资本论》第4卷出版,而是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名单独出版。

《剩余价值理论》共有三个分册。其中第一分册论述了李嘉图以前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重点考察了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首先,马克思研究了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学说,指出斯图亚特关于利润来自于流通领域的观点是错误的。其次,马克思以很大篇幅研究了重农学派。马克思指出,重农学派关于剩余价值来源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生产领域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创造者,则是不正确的。最后,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劳动理论。马克思肯定了斯密提出的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斯密在分析利润、地租时实质上是把它们还原为剩余价值,他已经认识到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但是,斯密混淆了劳动与劳动力之间的区别,提出了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

《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分册主要分析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在价值上比斯密更加彻底,他不仅主张劳动决定价值,而且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概念。其次,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的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但是,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生产价格理论是不科学的。他没有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没有建立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没有区分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甚至以部门内部竞争代替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不能解释平均利润的形成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再次,马克思指出,在地租问题上,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在于把地租理论与价值规定直接地、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并且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态。但是马克思严厉批评了他只承认存在级差地租,不承认存在绝对地租,把级差地租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系起来的观点。最后,马克思指明了李嘉图在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问题上的局限性,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分册主要分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解体和庸俗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过程,研究了许多经济学家及其著作。主要包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创始人马尔萨斯李嘉图学派解体过程中一批代表人物、一批以李嘉图理论为依据的“无产阶级反对派”、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后期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观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批判的历史文献,它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既肯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些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同时又批判了他们在理论上的错误,是一部将理论批判与理论创新完美结合的卓越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