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the harmonious world)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外交理念,其主要内容是: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1日发表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提出两国愿与其他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同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再一次系统论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后,我国又相继提出了和谐周边、和谐亚洲、和谐地区等主张,使和谐世界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都延续了“和谐世界”的提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把这个家园建设好,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建设的和谐世界,不是“天下大同”,而是各国人民企盼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这既是一个长期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主张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主权、共享安全,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共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合作共赢,就是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大国外交方面,中国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周边外交中,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断加强同它们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承诺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多边外交领域,中国真诚地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此外,新世纪的中国外交十分重视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十分重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以夯实国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同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