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安邻、富邻外交(diplomacy bringing harmony,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to neighbors)
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理念。睦邻,即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安邻,即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友好互信,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富邻,即加强同邻国的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2003年10月7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和政策。2005年11月1日,胡锦涛在越南国会发表题为《增进友好互信,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说,再次表述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念和政策。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对 “和衷共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有14个陆地邻国,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或相向,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周边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大国。中国一贯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在地区安全合作和处理中国与邻国的纠纷中,中国倡导和实践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参与几乎所有的地区合作。中国主张地区的安全合作模式应该灵活多样,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以及非官方安全对话等。中国积极参与了东盟地区论坛,参与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支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积极支持本地区的防核扩散努力。中国还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进行合作,参与了反恐、海上搜救、打击海盗和贩毒、防治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与邻国解决了百分之九十的陆上边界问题,与俄罗斯全面划定了边界,与印度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与越南划定了北部湾海上边界,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了解决中日之间关于东海大陆架的争端,中国向日本方面提出了有关东海共同开发的积极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免除了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的到期债务。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形成了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是“东盟+3”和“东盟+1”两个合作机制的重要成员,也是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成员。中国深度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自立自强的典范。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3年以来中国提倡和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更是践行 “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方针的大手笔。
“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的提出和实践,增进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理解和信任,为我国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