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切社会活动领域都正在或已经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具体表现为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影响和改造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对社会的全面渗透,信息资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充分应用,信息成为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和重要财富,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
二战后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背景。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由此揭开了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帷幕。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第一次为通信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在美日欧等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信息产业。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首先提出“信息化”概念,认为“信息化是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20 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这两个概念。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第三次浪潮》,提出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著名论点。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渗透。冷战结束后,信息产业化和社会化现象迅速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渗透。
一般认为,社会信息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的信息化;二是通过对整个产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信息化;三是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化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化。现代信息网络以其速度快、容量大等特征,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其典型代表就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与使用带动了信息产业化。二是智能化,即集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功能于一身的技术系统。
社会信息化是在信息工业、通信系统及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移动电话、多媒体和互联网进入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休闲和娱乐)和思维方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革命,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信息化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必然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997年召开的首届中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则把社会信息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并列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复杂变化”之一。党的十九大重申了这个表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信息化战略,加强党对社会信息化的领导,2014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
当代中国信息化已经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