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them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两大带全球性、战略性问题的判断,所做出的关于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即维护和平与寻求发展,不仅是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战略性课题,同时,解决这两大课题也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
当代世界的主题又称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也即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激烈对抗的两极格局背景下,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基本点是,虽然超级大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是长期存在的,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反动力量;只要中间地带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平的力量就有可能制止战争。毛泽东的这些战略思想,对于中国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际形势也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这一判断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找到了国际环境的客观依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最终做出了当今世界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的判断。1985年3月4日,他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既覆盖了全球,又涵盖了政治经济,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其解决关系到人类命运,因而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坚持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和战略问题的判断和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论断,并把它进一步提升为“时代主题”。
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大问题已经解决,战争的危险已经根除,人类已经实现了共同繁荣。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最大障碍。这个主题的提出只是表明,维护和平与寻求发展,不仅是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可能性。因为,一方面,由于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与以往的战争相比有了质的区别,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已走入死胡同;而南北差距的扩大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现代战争技术条件的变化所蕴含的后果,本身就已成为遏制战争的一个因素;20世纪80年代东西方关系客观上也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当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孕育了解决南北矛盾的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判断,为党领导人民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观察,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因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之一。对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国策的基本依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世界仍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