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从两极或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趋势。“极”原是地理学和物理学名词,国际政治学借用这个词指具有强大综合国力、能够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格局亦称国际格局,是指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结构,它会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格局类型,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单极格局指的是由一个实力超群的大国建立的霸权体系。两极格局指的是由两个实力相当的大国吸引其他国家形成的、以相互对立为特征的世界格局。多极格局指的是以三个或三个以上实力接近的力量中心为基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哪一种格局对世界和平更为有利?一种见解是,多极格局中国际关系比两极格局更为复杂多变,各国之间利益交错,敌友关系时常变换,矛盾多,变量多,不如两极格局阵线分明,因而不如两极格局稳定,更容易发生冲突和战争。相反的见解是,多极格局下国家的外交回旋空间较大,政策弹性较大,更容易形成均势,进而有利于和平与稳定。
以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为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以“不结盟运动”为主要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团结合作,发挥了制衡两极的作用。西欧和日本也开始提出有别于美国的国际政治主张。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苏联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始松动。70年代初,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针对这些变化,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美国力图保持和巩固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将世界格局引向由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欧洲联盟等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力量也在发展。俄罗斯,也是推动多极化的重要力量。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和二十国集团的出现,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欧洲一体化的加速,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力不从心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经济上的衰落,都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体现。世界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直至今日,新的多极格局尚未最终定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认识有一个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过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把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此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肯定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存在,并在总体上对此持肯定态度。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总的说来,多极化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中国需要在世界多极化推进的背景下,维护世界和平和周边稳定,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