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subjective world and objective world)
揭示人的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外部世界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思想领域,通常称“精神世界”。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人类独有的,动物虽然有感觉,甚至有意识的萌芽,但没有真正人的意识,没有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环境”的区分。意识是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体。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的生成与发展,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并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事情的发生是逐步地必然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因而凡在具备了条件(这些条件并非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必然是一样的)
的地方是必然要发生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能思维的人脑,即主观世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产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的状况,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日益完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不断改造。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生产劳动形成了人手,推动了人脑和为它服务的感官、人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伴随劳动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人手、说话器官和人脑不仅在个人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发生共同作用,人有能力完成愈益复杂的动作,能提出并达到越来越高的目的。劳动经过一代代创新、发展,产生了畜牧业、农业、纺织业、冶金制陶业和航海业等。伴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逐步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同时,法和政治也发展起来,人间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宗教逐步形成。恩格斯指出,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进入意识的)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典古代世界没落时起,就支配着人的头脑。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产生和历史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客观世界决定了主观世界的对象和内容,对主观世界起着制约作用,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其认识形式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是一个由不知到认知,由不深入到深入的过程。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
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
整个自然界“直接的总体”,而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由相对真理迈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警示人们既要反对脱离客观世界的实际,沉溺于主观世界的幻想或无限夸大人的认识能力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又要反对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论,防止思想僵化和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