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practice)

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实践”“践行”“行”等范畴。西方哲学史上有关于实践的论述,但没有揭示出实践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实践高于理论,但实践在他的哲学中只是一个观念。费尔巴哈把实践仅仅理解为利己主义的行为或者日常生活活动。与中国古代文献中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范畴不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能动地改变世界的活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等意识活动同属于人的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使它同认识活动、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实践与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同属于客观过程,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使它同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区别开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体改造世界的自觉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实践起决定作用。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社会实践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是三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毛泽东指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体现了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又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内容。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社会生活。

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毛泽东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意味着马克思不仅超越了唯心主义,而且超越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实现了对整个哲学的变革,使哲学不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是要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