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theories of 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关系问题的理论。
列宁继承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把民族问题同殖民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与推翻国际帝国主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解放运动同国际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形势的变化,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国际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落后国家与民族根据自己被帝国主义压迫和掠夺的痛苦经历,只能站在国际无产阶级一边,而成为世界革命的一种助力。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联系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中心问题就是要科学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而不是笼统地讨论民族、民族利益、民族运动等。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进一步指出,共产国际民族殖民地提纲“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是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解决民族殖民地问题时,应从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而不应该从抽象的原理出发。在为共产国际二大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列宁指出,目前“世界政治中的一切事变都必然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就是围绕世界资产阶级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是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就是必须实行使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结成最密切的联盟的政策,共同进行革命斗争,以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列宁又指出,共产国际为帮助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固然要同那里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更为主要的是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必须“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不仅应该建立党的组织,立即宣传组织农民苏维埃并使这种苏维埃适应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而且还应该在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样,列宁就把西方的无产阶级运动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农民革命运动联结起来,共产国际随后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新口号已呼之欲出。列宁的两个“过渡”论,则为落后国家指明了崭新的发展前景﹕先过渡到苏维埃,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再创造条件,过渡到实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列宁晚年在《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中指出,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革命运动,最终转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旋涡,全世界正进入一种必然引起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运动,帝国主义者已把整个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列宁指出,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在此前后,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世界战略的看法发生变化,批判了第二国际鼓吹的欧洲中心论和德国榜样论,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不再依靠西方革命的胜利,而是依靠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和农民革命战争同西方工人运动的相互结合、彼此支援。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坚持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
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