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战争、和平与革命的关系(Lenin’s theory of relationship among war, peace and revolution)

列宁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有关战争、和平与革命关系的论述。

战争与和平是阶级社会解决政治矛盾的不同手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并在一定时机转变为革命战争,和平夺取政权是“千载难逢”的特例。对于战争、和平与革命这类交替存在并相互转化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者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或肯定一切,而要首先弄清楚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从而区别其不同属性,采取不同态度。

列宁明确提出战争有正义的与非正义的两种类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国家集团为重新分割世界而爆发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人背叛无产阶级,在保卫祖国的幌子下帮助资产阶级挑动交战国工农互相残杀。大多数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成了只感叹和平与局限于宣传和平的和平主义者。俄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提出在战争时期支持“国内和平”的口号,后又借口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不顾地主资本家仍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在进行肮脏的流血战争,实行“革命护国主义”即保护资产阶级祖国的政策。

列宁强调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对立的两种世界观和政策。他高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早在《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就揭露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说自己进行战争是为了“解放”别国人民的谎言,指明唯一真正的解放战争,是既反对“自己”国家也反对“别人”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只有“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才能摆脱不义战争,赢得公正的和平,走向各民族的真正自由,走向社会主义。随后,列宁提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帝国主义战争加快革命条件的成熟,社会主义不能如第二国际说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所有国家“同时胜利”,而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仍不能一下子根本排除一切战争。国内必然有镇压资产阶级反抗的阶级战争,击退外国资产阶级妄图消灭社会主义的卫国战争;国际上有革命的民族起义和战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战争以及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等等。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忘记,暴力将必然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的彻底崩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的预言变为现实。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战,进行和平谈判的《和平法令》。但迎来的是要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的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告别了“工人没有祖国”的苏维埃人民,用卫国战争保住了社会主义祖国后,列宁提出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以进行国内建设。帝国主义却想把苏维埃和平的经济建设,变成对苏维埃政权的和平瓦解。列宁说,我们从未幻想打完仗,和平就会到来,社会主义牛犊和资本主义豺狼就要互相拥抱了。他认为不同制度的各国确立某种均势后,和平共处和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但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其结局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他倡议成立了共产国际,代替破产的第二国际。他晚年寄希望于东方革命,以促进世界革命。

列宁逝世后,国际资产阶级用反革命的战争与和平两手政策扼杀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用冷战、和平演变战略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加上西方世界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和恐怖活动,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列宁1916年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历来就是永无终结的恐怖”。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胜利,才能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铲除战争根源,确立世界的永久和平与持续发展。这就是战争、和平与革命的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