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Draft Theses on 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920年6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前发表。载于1920年7月14日《共产国际》杂志第11期。

1924年12月20日被译载在广州《新青年》季刊第4号上。 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9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所激化的民族问题彻底展现出来,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革命力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更是把全世界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包括西欧在内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纷纷走向革命之路,尤其是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如中国、印度等的无产阶级,都相继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激烈的革命运动,这无疑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基础。面对此种情况,帝国主义列强走向了“国际联盟”,企图通过镇压国内外无产阶级运动来达到维护自己的殖民、霸权和奴役地位的目的。但是,当时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却无法认识到“国际联盟”的本质,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和“国际联盟”为伍, 这势必破坏、干扰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因此引起了列宁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驳斥机会主义者的种种错误。

本文共12条,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共产党的任务。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的本性是抽象地或从形式上提出平等问题,包括民族平等问题。平等思想本身就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反映,在本质上,无产阶级要求平等的实际含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而1914—1918年的帝国主义战争,清楚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词句的欺骗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争取推翻资产阶级压迫的斗争的自觉代表,应该把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和虚伪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已被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的条件下,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政策应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即联合起来。只有这种联合,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

提出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的任务。一是要支持和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一方面要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 另一方面要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二是使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实行最密切的联盟政策。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达到消灭帝国主义的目的。三是要认清联邦制是各民族劳动者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联邦制已经在实践上显示出它是适当的,那么,共产国际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地发展、研究以及通过实际来检验在苏维埃制度和苏维埃运动基础上所产生的这些新的联邦国家。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包括: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有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必须反对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要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做斗争,他们口头上承认国际主义,而事实上却偷换国际主义原则,宣扬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

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革命必须坚持的策略。关于在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的国度里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坚持以下策略:第一,各国共产党必须帮助这些国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解放运动;第二,必须同落后国家内外各种落后、反动的思潮做斗争;第三,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第四,必须坚决反对把落后国家内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潮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第五,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

本文是共产国际第一个关于民族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列宁论述了共产党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和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共产国际制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基本政策提供了依据, 成为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理论武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