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ism in one country)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从19世纪40年代始,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断言“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十月革命前,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特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1916年,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俄国有可能先夺取政权,造成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然后再发展经济,发展文化,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

十月革命后,列宁认真思考俄国一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制定了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领导苏俄人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后,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探寻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逐步形成俄国一国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新思想。“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列宁主张与不同制度的国家努力开展外交、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利用资产阶级追逐利润和力图获取俄国丰富资源的贪婪本性,实行租让制和其他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吸收和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加速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以便使苏维埃国家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明确指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这种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极小农结成了联盟,这种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得到了保证,如此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而且仅仅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后来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基本任务即民族任务(指取得社会主义在一国之内的胜利)和国际任务(帮助全世界无产者与资本主义做斗争)。斯大林认为,苏联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苏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各国无产阶级解放任务,苏联社会主义的利益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利益融合成一个共同的世界革命胜利的利益。在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的论战中,最终形成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可能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得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消灭阶级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