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建国(diligence and thrift in building the country)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方针。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报告指出:“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因此,要“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强调,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我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他说:“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由此可见,我们党的勤俭建国方针,是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来的。
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要求一切经济单位严格经济核算,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和一切事业单位克勤克俭,努力节约开支,反对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要求干部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与群众同甘共苦;对人民群众,一方面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生活逐步改善,另一方面要提倡积极生产,勤俭持家,有计划地安排家务开支。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勤俭建国的方针除了以上要求外,还要求在各项生产和建设中反对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力求避免造成浪费的决策错误。中共中央曾多次领导全国开展增产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
实行勤俭建国的方针不但在经济建设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勤俭建国是党的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体现,它有利于克服干部中滋长的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有利于振奋精神,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