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economically backward countries)

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从说服俄国,夺取俄国,进而到管理俄国。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的计划,设想把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国营企业,其余的私人企业则通过国家的统计和监督的办法进行改造,逐步过渡到新的社会主义关系,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由于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列宁关于“逐步过渡”的思想未能实现。从1918年夏到1921年初,苏维埃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列宁根据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阐明,经济上比较落后的俄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明确提出从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过渡,即由“直接过渡”转而采取“迂回过渡”。新经济政策就是通过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俄国的政治制度比英国或德国都要先进,在文明程度、物质生产上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只有把经济工作提到首位,实现全国电气化,才能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使整个国民经济转到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完成可以挖掉资本主义复辟老根的改造。这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列宁将《全俄电气化计划》称为“我们的第二个党纲”。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在于找到了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就是对农民的一种妥协,并允许余粮的买卖自由。建立工业和农业的正常经济关系,必须保留和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无产阶级政权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方法建立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盟,是使濒于破产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吸引千百万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绝对必要的。他把在国家正确调节下,活跃国内商业看作“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批评了本能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

列宁还指岀,经济落后国家不能实行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这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首次提出的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它有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四种主要形式。无产阶级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学会经营管理,在严峻的考试中取胜。列宁既估计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后不可避免地会加强资本主义的影响,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要严惩经济犯罪,抵制资本主义的腐蚀;又坚持只有利用资本主义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不要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而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列宁批驳俄国落后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谬论时,指出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1918年春,他就号召将重心转向经济文化工作上。1923年1月又提出“文化革命”的口号。这里的文化,除了纯粹文化方面、物质方面,还有政治文化。这是因为在政治变革、社会变革后,只有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社会主义觉悟,才能使广大小农改造旧的心理和习惯,懂得合作化的好处;使工人、劳动者清除旧世界的污泥,增强主人意识;改革党和国家机关,克服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使知识分子重新学习,自觉改造,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使全俄罗斯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现代科技等的马上。所有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变革,都是文化革命的主要任务。列宁指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列宁上述过渡理论和措施,反映了俄国和东方的特点,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学说,具有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