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在垄断基础上融合而产生的新的资本形态,资本发展的最高形态和纯粹形态。

资本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使资本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工业资本产生以前,曾经有一个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是从商业资本转化为以工业资本为主体的产业资本时期,人们称之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逐步融合,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资本主义也进入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马克思分析了货币资本如何独立化为生息资本。生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他对资本的所有权,向借入资本的资本家要求分割平均利润,这就是利息。由于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利润就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在生息资本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银行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尽管比较详细地分析了银行资本的产生、内涵、特点、作用,为后人进一步研究资本形态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是把银行资本作为一种从属于和服务于产业资本的资本来分析,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来加以研究。随着生产的集中、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资本的形态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正在形成、发展并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产生了一系列论述金融资本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第一个对金融资本进行研究的是拉法格。1903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的文章,提出了“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明确指出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特点在于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

在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做出了理论贡献。在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一书中,希法亭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信用也日益发展起来。在发达的信用基础上,产生了股份资本。这时,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也日益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变为产业资本。“我们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首先改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在货币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资本的权力不断增大,不仅是工业企业的创业者,而且是工业企业的统治者。其次,金融资本家同政府官员的个人联合,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通过“自由贸易”的政策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而且通过“保护关税”的政策使金融资本垄断国内市场,攫取本国人民的利益。再次,金融资本极力推行殖民主义。金融资本越发展,为争夺世界市场支配权的斗争就越激烈。占领殖民地的斗争必然引发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希法亭预测:“在这些敌对的利益的暴力冲突中,金融巨头的独裁统治将最终转化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肯定了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同时也指出了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上的缺陷和方法论上的错误。

对金融资本的形成、特征、实质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全面系统的论述,是列宁的历史功绩。1917年,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最终创立。金融资本是在垄断产生的基础上,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而形成的资本形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认为,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金融寡头的统治是金融资本的实质,对外侵略扩张和控制世界经济是金融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是金融资本的基本特征。金融资本的统治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人们深刻理解资本发展变化的脉络和内在逻辑提供了广阔而深刻的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