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论(theory of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的理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为资本积累。科学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对资本积累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认为,资本积累不同于货币或物品的储存,货币或物品储存只是消费延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把货币用于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带回利润,才是资本积累。但是他们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积累的来源,把资本家的节俭看作是增加资本积累的手段;他们也没有科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不能揭示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马克思在他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揭露了资本榨取无偿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既说明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又说明了资本由剩余价值产生,创立了科学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资本积累的动力。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可以使资本家榨取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商品的内在矛盾表明,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会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相反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二是关于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即工人阶级的无酬劳动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没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即使不吃不喝也不会节省出用于积累的资本。因而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再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三是关于资本积累的手段。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增加就取决于剩余价值的增加。因此,增加资本积累的手段,也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手段,包括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人工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扩大所费资本与所用资本的差额,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在较长时间内被使用,其价值只是比例于磨损程度而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资本积累越大,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也在增大,这些劳动资料越是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也就是说,它们越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只是部分地被消费,那么,它们就越是像我们在上面说过的自然力如水、蒸气、空气、电力等那样,提供无偿的服务。增加预付资本数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预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就相应增大,生产规模扩大,剩余价值也会增加。四是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变资本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比重相对缩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使得大批工人失业。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积累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人数也就越多。……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同财富的增长一起增大。”因此,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一边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边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

资本积累理论以分析资本积累的源泉及其实质为基础,阐明了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资本积累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