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monopoly)

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对相应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控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逐步被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内在逻辑是: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走向垄断。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7篇中深入分析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原因和趋势。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资本集中的现象就出现了。资本集中是通过几个资本的合并而联合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或者通过一个大资本对若干中小资本的吞并而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这样,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当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时,马克思就科学地预见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必然产生垄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垄断产生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生产都实现了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却是私人的。因此,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地表现出来。猛烈增长的生产力和资本占有对生产力的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因此,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就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于是,垄断就产生了。托拉斯的产生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但是没有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质。恩格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阐述了垄断产生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论证了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的必然性。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巨大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以德国和美国为例,用大量的统计材料,具体说明了这一特点。生产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因为当生产是由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分散进行时,大企业要对该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是困难的,但是当生产高度集中时,少数大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协议,从而实现对生产和销售的控制。同时,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需要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垄断协议,以共同控制生产、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所以列宁说:“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垄断“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垄断必须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各种垄断组织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反映着不同的垄断程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都是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种高额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高额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它由生产成本和垄断利润构成,一般高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所形成的生产价格。

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垄断的产生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垄断产生以后,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与竞争的结合,成为帝国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混合联合企业成为国内垄断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