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socialist society)
以快速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经济特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政治特征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明确地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对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说:“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分析了其经济方面的特征。列宁以此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做出进一步概括:“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在这句话里,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表述为“社会主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在说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时,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此后,“社会主义”一词表达社会经济形态内涵时,专指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尚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其含义是:(1)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居于指导地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的落后表现为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总的说来还很低,同时,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极不平衡。同生产力的这种情况相适应,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还需要有不同规模的私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因此,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