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theory of national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era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道路与斗争策略的理论。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西方列强疯狂侵占非洲、亚洲等大片土地作为自己的殖民地,掠夺其资源和劳动成果。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勾结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封建势力,形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决定了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具有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民族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各民族已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部分,民族解放问题不仅仅是欧洲弱小民族的解放问题,而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问题。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在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毛泽东说:“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
这里的关键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时,要保持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只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才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打倒封建地主阶级,并把人民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顺利实现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农民是最主要的同盟军,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依靠贫苦农民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取得胜利。当然还包括联合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力量。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提出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他又说,领导者要实现对被领导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2)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指明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