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殖民斗争(anticolonial struggle)

亦称“民族解放斗争”“民族独立运动”。指自15世纪以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殖民统治,粉碎外来势力套在自己身上的殖民枷锁,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包括反奴隶贸易、反殖民侵略等。

反殖民斗争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殖民地人民只有推翻了宗主国的殖民主义统治,摆脱外国侵略者对本国的控制,被压迫民族才能翻身做主,进而解决自己国内的主要社会矛盾, 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反殖民斗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殖民侵略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的激化。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资产阶级开始进行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实行血腥的掠夺和侵略,激起了非洲、美洲和亚洲人民的早期反殖民主义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曾愤怒地谴责19世纪英国对中国销售鸦片是“极端残暴的”“海盗式的”侵略,中国人民之所以奋起反对英国侵略者,完全是由英国的殖民政策造成的,“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灭绝战的性质”。印度1857年爆发的民族大起义,同样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野蛮压迫和掠夺的结果。它只不过是英国在建立其东方帝国时期以及在其长期统治的最近几十年当中在印度所作所为的集中反映。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深刻根源和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和剥削,其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正如马克思所说:“殖民制度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帝国主义时期的垄断资产阶级,通过资本输出和政治控制等方式,加强和扩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奴役。他们开办工厂、修筑铁路、设立银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同当地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剥削和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血腥镇压他们的反抗和斗争,使被压迫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可避免。

马克思恩格斯坚决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的斗争,号召被压迫民族坚决同殖民主义强盗进行斗争,要求把解决民族矛盾和争取民族独立作为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战略任务。他们形象地把民族独立比作民族发展的土壤、空气、光线和场地,殖民统治必然使这些条件枯竭和遭受破坏。

反殖民斗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达500多年的漫长旅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反殖民的斗争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性质和发展过程。早期反殖民斗争或者以武装斗争方式,推翻殖民统治赢得自己的独立,或者是在日益强大的群众运动的压力下迫使殖民主义者让步。非洲人民在数次反对殖民者的战争中,全歼侵略者,多次将殖民者驱逐出境。美洲的印第安人频繁发动大规模起义,黑人也举行过多次反殖民地统治的武装起义。18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人民经过30多年的反殖民的斗争,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奠定了拉丁美洲新的政治格局。19世纪50年代,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对外来殖民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的革命风暴,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显示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力量,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极大的关注,他们先后撰写了50余篇评论和通讯,总结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主义的经验,揭示东方革命的世界意义。早期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以反殖民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虽然由于当时各国内部经济和政治的分裂,缺乏组织性,各地斗争的孤立、小规模和分散性,以及军事装备上同殖民者相比存在着敌强我弱的悬殊条件,因而不断遭到失败,但却充分表现出亚、非、美洲人民为捍卫独立、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沉重地打击了殖民侵略者的气焰,揭开了民族解放斗争历史的序幕。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殖民斗争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近现代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东方各个被奴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命运的关注和对东方国家民族前途的科学探索。马克思提出反殖民斗争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亚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产阶级,戳穿了他们所谓“船坚炮利”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和推动了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直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起义,牵制了英国大量的武装力量,不断消耗它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马克思称为“我们最好的同盟军”。列宁也认为,东方人民的解放运动要能获得顺利发展,不能不与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取得直接联系,而国际无产阶级也是东方数万万人民的唯一同盟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第三世界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