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two great departments of social production)

根据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划分的两个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 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资本论》关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描述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一、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二、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都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两大部类的分类是从社会产品的实物形态出发,以其经济用途作为划分标志的。但是,有些生产部门的产品既可以用作生产资料,也可以供个人消费,如煤炭,既是生产部门必需的燃料和原料,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料。一种产品究竟属于哪个部类,可以根据其主要的用途来划分。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经过交换,互相得到补偿和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而且,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由此公式可进一步推出下列两个公式:(1)Ⅰ(c+v+m)= Ⅰc +Ⅱc,即第Ⅰ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应能够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2)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应该能够满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全部消费需要。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是:Ⅰ(v+m)>Ⅱc,它说明,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余额,以满足扩大再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此外,第Ⅱ部类的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要,还须有一定的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品的需要。

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这些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表现为各种波动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只有通过这种波动与危机,才能自发地强制地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基本原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通过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和实物实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为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