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modes of production)

亦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用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马克思说,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现为他们对无机自然的一定的能动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直接规定了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最终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一起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统一体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求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是生产关系就要改变,社会革命就要到来。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始终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从事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为基础。生产方式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面貌。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随着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制度也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