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捍卫和发展(Lenin’s development and defense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列宁在同俄国民粹派及“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阐发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19世纪90年代,俄国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围绕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命运问题,在所谓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歪曲和攻击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造成了极大的理论混乱。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评经济浪漫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理论问题述评》《再论实现论问题》等著作中,依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批驳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各种荒谬论点,在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生产资料增长更快(或优先增长)原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国外市场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大意义等问题上,捍卫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

自由主义民粹派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归结为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把社会总产品都视为消费资料。列宁认为,社会总产品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关键。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两个原理: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品和个别产品一样,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1)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3)额外价值。第二个原理是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即用于生产消费、用于投入生产的物品的生产,这些物品不用于人的消费,而用于资本的消费;第二部类是消费品即用于个人消费的物品的生产。在《再论实现论问题》中他又指出:“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产品的实物形式分为两个部类:Ⅰ生产资料,Ⅱ消费品。然后又把这两个部类的产品各按价值要素分为三部分:(1)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3)额外价值。”列宁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构成原理的明确、简要的概括,是对民粹派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的有力批判。

在研究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列宁把因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引入社会再生产理论,得出生产资料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增长速度的结论。列宁把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具体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同时指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又比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多,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总的来说,就是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些煤、铁这些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结果必然使“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列宁还进一步论述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应增长而孤立片面地更快增长,随着生产资料的增长,消费资料只有相应地增长,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有国外市场,否则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部分就无法实现,从而社会总产品也就无法实现。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限于国内市场(‘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而是根据国外市场,如果我们设想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国家,那么,实现问题是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果我们认为资本家不会把自己的商品抛入大海或者白送给外国人,如果我们撇开个别的、特殊的情况或时期,那么很明显,我们应当承认输出和输入是相当平衡的。如果某一个国家输出了某种产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得到实现,那么它同时也要输入其他的产品。根据实现论的观点,必须承认:‘对外贸易仅仅是以使用形式或实物形式不同的物品来替换本国的物品(商品)’……我们就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的情况来看,实现过程的实质都不会有所改变。”他又指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国外市场,这两个问题毫无共同之点。实现问题与整个资本主义的理论有关的抽象问题,无论就一个国家或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马克思所揭示的实现的基本规律仍旧是一样的。而“对外贸易问题或国外市场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发展的具体条件的问题”。就是说,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与国外市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把国外市场引进实现论,也并未改变实现问题的本质,它只会把实现问题由一国的范围扩大到国际的范围。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需要国外市场,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或社会总产品。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社会再生产客观要求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使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于是,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要寻求国外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的再生产,它必然要冲破本地区、本国市场的界限,寻求国外市场。列宁回答了从抽象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撇开国外市场,同时又肯定了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必要的问题,这既维护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又正确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内部相互制约、互相依赖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和实现过程中的矛盾的全面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存在的对抗性矛盾。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再生产的条件时说,这些条件会“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针对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攻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本性一方面要求无限地扩大生产消费,无限地扩大积累和生产,而另一方面则使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化,把个人消费的扩大限制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很明显,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得更快,这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些矛盾,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短暂性,看到它要求过渡到更高级的形式的条件和原因”。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必然要转化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