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革命思想(the think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理论思想。科学是人类反映、认识事物属性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人类在控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等的总和。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大作用,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角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革命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恩格斯也多次强调,蒸汽机等技术发明,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列宁、毛泽东也都强调科学技术的革命力量。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倡导并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革命理论。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引起技术创新,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科学革命是认识世界的理论体系的变革,而技术革命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体系的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前导和理论基础。在古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分开进行的。近代以来,特别是19、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日益联结在一起。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等,20世纪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具有革命意义的科学理论的确立,引起了改造世界的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蒸汽机的出现、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诞生。技术革命首先改变了生产过程的工艺方法和过程,引起生产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经济结构等的改变,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科技革命还推动了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和协作广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改变着社会生产的面貌,从而对社会结构、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产生影响,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而科学技术是从根本上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的革命性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但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并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无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也不会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