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经济由于市场扩张而相互融合进而逐步形成全球经济整体的进程。它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其特征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扩张,产品、技术、资本、信息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错的利益格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并起主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它始自500年前西欧国家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扩张,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并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史水平。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狭义的经济全球化,特指二战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和美国的大力推动下出现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它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的协调作用及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加速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增加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经济上,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削弱了各国主权,造成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个别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极易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的挑战远多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有序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求趋利避害。在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方面,各国应本着责任和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利于共同发展。人类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限于经济领域。在各种要素全球流动的背景下,原先局限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流行病(如艾滋病、各种流感和埃博拉病毒)、犯罪(如毒品走私、军火走私和非法移民)和恐怖活动很容易在全球泛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挑战,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把经济全球化称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以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个战略判断。这一判断的背后是一个基本事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鉴别地吸纳世界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有利于我国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有利于我国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扬长避短,规避风险,发展和壮大了自己,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