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opening up is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China)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中国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此时的对外开放,主要内容是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国际旅游、对外援助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经济交往活动。

邓小平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的讲话中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还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内改革的同时必须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改革需要继续开放。邓小平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邓小平还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构想,强调要扩大进出口,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快现代化建设。利用外资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指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

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对外交往、推动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它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就提出要“实行开放政策”。此后,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先后开放了一系列沿海港口城市、海南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区、对外开发区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形成了以点带线、连线成片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形成了开放型经济,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动力。

实践证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积极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成果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从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这更要求实行开放式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共中央确定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在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