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Educated Youth go to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ountain areas)

国家为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动员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及边疆安家落户的政策,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55年共青团中央在京津沪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知识青年远征垦荒,揭开了城镇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大规模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有计划地展开。1962年至1966年,约有129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落户。“文化大革命”发动后,由于工业停顿,大学停招,积压了大量的中学毕业生,1968年已积压三届毕业生400多万人。在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面前,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之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高潮,未就业的城市初高中毕业生除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落户农村、内地农场或边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措施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从1967年到1976年,全国共计1640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对上山下乡政策做了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范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终结束,绝大多数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

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建设农村和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一些人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困难。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高达300多亿元。青年的家长和相关地区的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