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th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指导方针。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的思想。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音乐教学工作致陆定一的信中,明确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并将它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古为今用”指弘扬古代的精粹,为今天所用。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毛泽东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此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他强调:“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同时,他也
指出,中国有些人“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洋为中用”指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对待外国文化,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毛泽东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待中外文化,中国共产党主张,“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了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途径问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