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阶级与买办资本(comprador class and the comprador capital)

买办,亦称“康白度”(葡萄牙文COMPRADOR的音译)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佣的当地管家。在中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置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佣的中国经理。买办或买办化商人在充当外国资本家的雇员或代理人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本,就是买办资本。它的主要来源是:买办的佣金收入、买办兼营企业的收入、在外商企业中投资获取的利润。买办资本是依附于外国在华资本并仰仗后者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依附资本——帝国主义并直接为资本——帝国主义服务的资本,是外国垄断资本的附庸,靠外国垄断资本的扶植对本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

中国的买办阶级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及其在华势力的发展而开始孕育并逐步形成的。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是适应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需要,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直接豢养和扶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30余年间,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深入,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反革命统治。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与反动的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使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起来,买办阶级发展成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由此,买办阶级成了控制全国政权的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则是买办阶级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它的死亡阶段。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不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因为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分属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地对立着的时候,在革命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之下的买办阶级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前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但是一到他们的主子起来反对中国革命时,他们也就立即反对革命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同参加党的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谈话时进一步阐发了上述认识。他强调:“买办资产阶级又分属于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对买办集团的斗争,要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首先对付其中的一个,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