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New Cultural Movement)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开始的。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加入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等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揭露和控诉,使反对“吃人的礼教”成了许多人的共同呼声。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

和“赛先生”(Science)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针对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针对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可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这类用某些自然科学成果装饰起来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当时在他心目中也被认为是科学。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定,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他们也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他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弱点。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来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

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

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