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Economic Problems of Socialism in the U.S.S.R.)

斯大林于1952年2-9月间就经济问题讨论会的有关内容而写的论文和书信,是斯大林经济思想的代表作。最早载于1952年《布尔什维克》杂志第18期上,同年10月3日、4日在《真理报》上转载,又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出版。1953年出版中文单行本。中译文收入《斯大林选集》下册。

斯大林在这组文献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苏联经济建设实际阐述了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斯大林批评了雅罗申科所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观点,并强调其中具体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关于经济规律客观性。斯大林批判了某些同志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客观性的观点,论证了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他说,规律不同于法律,人们不能消灭或创造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苏维埃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特殊作用不在于消灭现存规律并“制定”新规律,而在于消灭任何剥削形式,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第三,关于商品生产。斯大林批评了有人根据恩格斯的个别词句断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有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对恩格斯的话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同时斯大林叙述了列宁在有关“粮食税”的几篇著作中关于“要在一定时期内保存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的思想,认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列宁所规划的这条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斯大林指出,商品生产比资本主义生产更老,在为资本主义服务之前,它替奴隶制服务过、替封建制服务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为什么就不能在一定时期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引导到资本主义呢?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产品的调拨和使用,只有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不过,这种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没有资本家参加,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它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针对有人认为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发挥作用的观点,斯大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斯大林还具体描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在商品流通领域保持着调节的作用;在生产领域没有调节的意义,但可以影响生产。斯大林还提出,学习价值规律,可以教育经济工作人员精确地计算生产量,改进工作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经济核算,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认为,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就是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六,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斯大林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他认为,这一规律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对立物。这一规律使我们的计划机关有可能正确计划社会生产,以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地不断地增长。

第七,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认为这一规律是任何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认识和利用了这一规律,推翻了封建制度,同样,苏维埃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才能消灭剥削制度,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斯大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但不能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存在任何矛盾。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完全适合”的提法。领导机关的任务就在于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矛盾,绝对适合的提法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

第八,关于消灭城乡、体脑劳动间的对立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乡、体脑劳动间的对立,是利益上的对立,是城市对乡村、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这些利益上的对立也将消失,但差别还存在,至少还存在着工作条件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要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必须实现三个先决条件:其一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其二是必须用逐渐过渡的办法,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用产品交换来代替商品交换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其三是缩短劳动时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使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自由选择职业。斯大林说,只有把这一切先决条件全部实现之后,才可能从社会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斯大林还研究了关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加深的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等问题,具体提出了改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办法等。

斯大林在世时,这本书受到苏联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赞扬。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这本书又被贬低。毛泽东1958年认为这本书正确的方面是主要的,号召好好读,要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