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national equality)
世界上各民族不分大小、历史长短、发展阶段高低,都应该处于同等地位,包括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发展经济文化的平等权利、语言文字的平等地位,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悠久的民族、先进的民族等都不能享受任何特权。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甚至民族剥削、民族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平等是民族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各有特点和长处,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每个民族都应该享有同其他民族同等的社会地位,拥有同其他民族相同的社会权利。列宁说,谁不承认和不维护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一切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做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
“民族平等”是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为了反对封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而由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口号,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全性,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对待民族平等这一口号不但没有坚持到底,相反,它在民族平等口号的遮掩下肆意进行民族侵略和民族压迫。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族主义,口头上承认民族平等,行动上则维护压迫民族的某些特权,并且总是力图为本民族的资产阶级争得更大的利益,力图把各民族分开,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力图发展本民族的特殊性等等。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由它的本性所决定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地或从形式上提出平等问题,包括民族平等问题。资产阶级民主在个人平等的名义下,宣布有产者和无产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形式上或法律上的平等,用这种弥天大谎来欺骗被压迫阶级。这时“民族平等”,成为资产阶级蒙蔽、欺骗、奴役和压迫各民族人民的工具。因此,资产阶级所谓的“民族平等”,其本质是虚伪的,具有蒙蔽性,实则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获得、巩固以及在帝国主义时期为其开展全球性掠夺做掩护。
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现存社会的民族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阶级造成的。马克思主义揭穿了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虚伪性,认为民族平等只有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才能真正实现。实现民族平等的历史使命,也只能通过无产阶级来完成,因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推翻一切剥削压迫制度,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实现公有制,实现了社会平等,包括民族平等,才能最终获得解放。而且,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口号不同,无产阶级所主张的民族平等,不仅要遵循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的本质内涵。列宁指出,“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策,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这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不同,而是坚定不移地真正使各民族的工人和农民在他们推翻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相互接近和打成一片”,必须“帮助从前受压迫的民族的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因此,实现民族平等最根本的是实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就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科学的理论。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最大特色。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平等是民族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平等问题,对民族平等的追求也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法律上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而且在实践中,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