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谓市场问题》(On the SoCalled Market Question)

列宁阐述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同自由民粹派论战中关于“市场问题”的争论的文章。写于1893年秋,1937年载于《布尔什维克》杂志第21期。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1卷。

19世纪90年代,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同自由民粹派论战最激烈的时期。“市场问题”的争论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普遍和绝对的统治”这一假设出发的,而“问题”却是资本主义“是否可能”在俄国充分发展起来。民粹派理论家对资本主义是否能在俄国发展起来持普遍的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需要广大的国内市场的,而俄国民众贫困化加剧,大有使市场完全停闭、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建立之势。靠着半赤贫农民的自然经济的可怜残余,无法在俄国发展起像西欧那种强大的资本主义生产。他们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软弱无力、没有根基、不能囊括国内全部生产、不能成为俄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东西。列宁认为“没有市场这个说法是否认马克思的理论适用于俄国的最主要的论据之一”,在反对民粹派的斗争中,格·勃·克拉辛写了《市场问题》一文,力图解释马克思的再生产学说和市场原理,但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为了驳斥民粹派的错误观点,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全面认识市场与生产的关系以及俄国的社会性质,列宁专门写了《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文中的观点在列宁后来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得到了更充分的阐述。

全书分为8节,其中第1节提出市场问题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第2、3节在纠正克拉辛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学说。第4节至第7节,批评了克拉辛在资本主义形成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同时探讨了资本主义在俄国从何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描绘了从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及其与市场的关系。第8节批判了民粹派经济学家尼·弗·丹尼尔逊关于俄国国内市场缩小的谬论。

全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就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列宁阐述了他与《市场问题》一文作者克拉辛对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公式”的不同理解。克拉辛割裂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认为资本积累不依赖任何直接消费者,社会生产将在消费资料生产完全停滞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增长。列宁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从马克思这一公式中得出的唯一正确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快,这个结论是直接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以往各个时代无法比拟的高度发展的技术”这一原理而得出的。

列宁针对民粹派关于“市场问题”的观点,指出弄清一般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还丝毫不能解决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问题。克拉辛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批判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向广度发展的观念和解释这一观念的图式,是和流行的民粹派观点完全一致的。列宁通过考察分工的6个历史阶段,说明分工与市场的关系:(1)自然经济时代产品根本不进入市场;(2)分工的出现必然导致商品生产;(3)分工的加强引起了市场的扩大;(4)资本主义生产与劳动力商品的形成;(5)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也扩展到了农业生产部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6)生产专业化即社会分工的完成。所有生产部门都各自分开而成为各个生产者的专业;雇佣工人完全失去独立经济而专靠从事雇佣劳动过活。结果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指出“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列宁从多方面讨论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问题。

列宁不同意克拉辛关于当直接生产者转变成商品生产者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会终止的观点,认为他的这种看法抹杀了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资本主义因素的事实。列宁阐明了关于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概念,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以及由商品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理。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一是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二是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一种转化的条件是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第二种转化是由于个别生产者各自单独为市场生产商品时,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关系,引起资本主义分化,致使少数人上升为富农或工厂主,而多数人则遭到破产而变成雇佣工人。列宁结合俄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材料,阐明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从而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学说更加具体化了。

列宁针对民粹派所谓“人民大众的贫穷化”使资本主义在俄国无法立足之说,指出这不仅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它本身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并且在加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工人”,而贫穷化也就在于小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大众变穷而少数剥削者发财,小企业破产和衰落而较大的企业加强和发展;这两个过程都促进了市场的扩大。民粹派竭力证明俄国资本主义是荒谬的,它只能使人民破产,而不能提供高级的生产组织的观点,列宁将之视为“瞎说”。列宁认为,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不仅不“荒谬”,相反,正表现了人类技术的整个进步作用。

列宁驳斥了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绝不能普遍地发展起来的观点,指出在俄国当前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现象正是小生产者的分化,正是商品经济把俄国的“村社”农民也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说明资本主义和大众的贫穷化不仅不互相排斥反而相互促进,所以资本主义现实已经成为俄国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

《论所谓市场问题》是列宁早期的重要著作,全文以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俄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现实,层层分析批判民粹派的观点,对于认清俄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