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What the "Friends of the People" Are and How They Fight the SocialDemocrats)
列宁早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副标题为《答〈俄国财富〉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篇文章》,写作于1894年,旨在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的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该书于1894年分编秘密印刷出版,但是由于当时地下工作条件恶劣,其中第二编失传,现在刊行的只是原书的第一编和第三编。自由主义民粹派放弃旧民粹主义反沙皇政府的革命斗争,转而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从1893年开始,其思想家米哈伊洛夫斯基等人在《俄国财富》上发表文章,公开否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恶劣影响。列宁写作此书,分三编批判了民粹派的哲学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政治纲领。其中第一编最为重要。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1卷。
在第一编中,列宁主要批驳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及社会学研究的主观唯心主义方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第一,对于马克思是否创立了唯物史观,列宁和米哈伊洛夫斯基看法截然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没有像达尔文创立进化论那样用大量事实和资料支撑理论观点,所以马克思并没有创立“崭新的”历史观。列宁指出,米哈伊洛夫斯基等人把“一般社会”当作研究对象,说“社会学应从某种空想开始”。这是“主观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大量客观事实揭示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从而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并用骨骼和血肉比喻社会形态,以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摧毀了唯心史观“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说教”。
第二,对于马克思学说是单纯的经济理论还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列宁和米哈伊洛夫斯基观点完全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不过是涉及某类历史现象的经济方面”,事物的历史进程的实质根本不可捉摸。列宁指出,马克思确立了唯物主义,并屡次说明,商品生产者的关系是法治国家公民权利平等和自由契约等等原则的基础。《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所做的客观分析,并指出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论证了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靠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经济理论,而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三,在对马克思理论的评价上,米哈伊洛夫斯基声称“没有看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列宁则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列宁认为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这是一个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在这以前,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不深入探究生产关系,而是直接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唯物主义者得出思想进程取决于事物进程的结论,是唯一可与科学的心理学相容的。列宁认为,《资本论》的问世,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成为了现实。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学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并把重复性的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米哈伊洛夫斯基之流从《资本论》中没有看到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唯物史观,真是可笑之极。
第四,在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上,列宁和米哈伊洛夫斯基看法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是从头开始,而不从尾开始;从研究个别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而不从什么是一般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开始,把《资本论》说得一无是处。列宁指出,过去的学科都从形而上学开始,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马克思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理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做了科学的分析。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以此解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摩尔根在美洲搜集的丰富材料,使马克思恩格斯有可能分析氏族组织的实质,并得出如下结论:对氏族组织的说明,不要在思想关系(例如法的关系或宗教关系)中,而要在物质关系中去寻找。显然,这些材料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
第五,驳斥了米哈伊洛夫斯基对马克思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曲解。(1)列宁指出,马克思辩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相反,它不是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而是把社会看作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辩证法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永恒发展。(2)列宁批驳了米哈伊洛夫斯基指责唯物主义者把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黑格尔的三段论上,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方法截然相反的关键在于哲学基本立场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物质的东西的反映”,而不是纯粹思维的运动。列宁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3)列宁不同意米哈伊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因为无法正确说明现实,才转到对远景的描绘。列宁指出《资本论》只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科学社会主义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仅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考察未来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第三编中,列宁主要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策略和政治纲领,提出了工农联盟和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首先,列宁批判了他们所持的资本主义是“人为的”的观点,指出了劳动者受剥削的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民粹派不了解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联系,把手工业当作“人民的”,把资本主义工业当作“人为的”,认为农村劳动群众受压迫是政策造成的,希望国家政府采取改良政策。列宁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和调研数据证明,“人民制度”已经是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就是“人民制度”直接的继续和发展。列宁指出,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形式,手工业的组织是纯粹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占优势,只是其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阶段。列宁认为,农村劳动群众受剥削并非政策造成的“缺陷”,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关系才是劳动群众受奴役的根本原因。在“人民制度”下,大量的农村小剥削者对劳动者实行各个击破,不仅是对劳动的掠夺,而且是亚洲式的人身侮辱。但社会民主党人认为,小农众多的俄国资本主义相应的发展能使劳动社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挣脱本地吸血鬼的支配而受大资本的支配;又可用以启迪工人的思想,把隐约的和模糊的不满变成自觉的反抗,把零星的无意义的小骚动变成争取全体劳动者解放的有组织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论者对于这种发展不能跳过,只能直面,并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政策。
其次,列宁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政治纲领。这些历史唯心论者想要的是没有剥削,在仁慈的地主和自由派的行政长官庇护下勉强维持生活的小市民的资本主义。他们抹杀了农村中的阶级对抗,呼吁政府采取自由派的温和的治标办法,企图以此引诱被剥削劳动群众放弃斗争,使半农奴制半自由的经济制度永恒化。旧民粹派主张发动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被自由主义民粹派改成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在保存现有社会制度的条件下实施改良的纲领。
最后,列宁指明俄国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工作方向,提出工农联盟和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帮助被压迫阶级去进行斗争,完全地和彻底地消灭任何剥削和任何压迫。俄国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工作的方向应该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它们的联系和发展。应把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揭示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指明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这样才能避免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是劳动群众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是革命的领导力量。社会民主党人应该帮助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清历史使命,把分散的经济斗争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
这部著作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唯心主义和主观社会学观点,捍卫了唯物史观,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