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引发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the sophisticated battle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induc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深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科学支持。一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X射线、柏克勒尔射线等新发现,做出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显示出传统物理学认知的动摇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困境。面对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和急剧变革,即所谓“物理学危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大思想流派。一是机械论学派,坚持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把牛顿经典力学当成绝对真理。他们无法理解和接受物理学新发现,表现出否定发展变革的形而上学特征;二是批判学派,认为支撑唯物主义的 “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理论不攻自破。这两派之争在哲学世界观的对立,暴露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也反映出唯心主义试图借机取代唯物主义的真实目的。

在哲学界,当时影响最大的是经验批判主义,又称“马赫主义”。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的变种,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70-80年代的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他们主张通过“批判”去掉经验中的客观内容,以使经验“纯粹”化。他们认为,这种“纯粹经验”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而是“中立”的东西。马赫提出“要素说”,认为构成世界的是要素即感觉,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阿芬那留斯提出“原则同格论”,认为客体和主体同格,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他们仿效康德的“批判哲学”命名,提出“思维经济原则”,认为这是“认识论的基础”。

经验批判主义认为物理学新发现说明“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被自然科学驳倒了,电子的发现表明非物质的运动代替了物质的运动。他们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宣扬唯能论,将之标榜为“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他们片面夸大辩证法的相对性原理,试图以科学新发现来说明科学定律只有相对性,以此否定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和认识客观规律的可能性。马赫主义把经验主义当作哲学的出发点,用“无党性”来掩盖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炫耀自己的哲学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曾为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承袭,并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利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在俄国也有众多的信奉者和鼓吹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人,包括属于布尔什维克的Α.Α.波格丹诺夫、Α.В.卢那察尔斯基、巴札罗夫和属于孟什维克的尤什凯维奇、В.Н.瓦连廷诺夫等人,在思想路线、理论观点上和马赫主义一致,歪曲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哲学意义,吹嘘马赫主义是“20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妄图用马赫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了集中的批判,维护、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参见543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