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orker’s movement in Russia)
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社会制度变革的阶级基础。
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较大发展。以铁路工人为例,1861年还只有76万人,1895年则发展到150万。90年代初,俄国产业工人达到1000万,工业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俄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俄国工人阶级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罢工和骚动,至70年代更为频繁,达到290次。当时的工人运动多以经济目标为主,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后来斗争逐渐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1875年,在敖德萨成立了由扎斯拉夫斯基领导的南俄工人协会,这是俄国第一个独立的工人革命组织。1878年,在彼得堡又成立了奥布诺尔斯基等人领导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8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1879—1884年间,工人的骚动和罢工达205次,罢工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工人运动的中心彼得堡和莫斯科。工人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奠定了阶级基础。
俄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有利于发动无产阶级运动。首先,工人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他们团结一致,开展革命活动。工人高度集中于大型企业。据统计,1866—1890年,俄国雇佣100名工人以上的大工厂,由644个增加到951个,25年间几乎增加了50%。其中1000人以上的特大工厂,由42个增加到99个,增加了136%。19世纪90年代,生产集中的程度更趋提高,甚至超过欧美其他国家。1895年,俄国各类小企业(10~15人)中的工人共占工人总数的159%,大企业(500人以上)中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452%,而在德国这个比例分别为315%和153%。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消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其次,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造就了俄国工人高昂的斗争精神。俄国工人工资微薄,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生活极其困苦。沉重的经济压迫和非人的生存状况,激起工人的愤怒和反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的论断在俄国已经有了积极的反响。同时,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资产阶级力量较为薄弱,不可能用过多的超额利润扶植工人贵族,这就使俄国无产阶级中的机会主义成分比西欧国家要少,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也是有利的因素。
列宁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893年,他赴彼得堡参加了当地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小组,很快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者小组公认的领导人。为了适应领导工人运动的需要,列宁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他做出了不懈努力。1895年,列宁将彼得堡的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在它的影响下,莫斯科以及其他一些工业中心也都纷纷建立了类似“斗争协会”的团体,组织各地的罢工斗争,提出了要将经济斗争同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口号,俄国的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