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的社会问题》(On Social problem in Russia)
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和俄国社会发展前景的著作。写于1875年3月底至4月中旬,首次发表在1875年4月16、18、21日《人民国家报》第43、44、45号,后于1875年6月底或7月初以《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为题在莱比锡出版单行本。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推进和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种种社会矛盾,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俄国的影响日益显现。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彼·特卡乔夫提出了俄国由于没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因而更容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一直关注俄国现实问题与革命运动的恩格斯,为批判特卡乔夫的错误观点,通过对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和新文献的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阐发了自己关于俄国革命道路及俄国社会发展的态度和观点。
这篇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恩格斯批评了彼·特卡乔夫“俄国可能轻而易举地、比西欧要容易得多地实现社会革命”的观点,从而阐述了俄国革命阶级准备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才能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并且使这种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而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在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所发生的革命可能不是实质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恩格斯分析和回应了彼·特卡乔夫关于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优势”的问题,从而阐述了自己对于俄国农民问题和农村公社问题的观点。俄国民粹派认为俄国农民作为“本能的革命者”与西欧无产者比起来,要“无可比拟”地更加接近社会主义;俄国的“劳动组合”在俄国社会生产中更加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的“农民公社”就是俄国未来社会的雏形。针对这些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俄国人民只不过反对了贵族和个别官吏,但从没反对过沙皇,甚至将沙皇看成人间的“上帝”,这表明他们既缺乏对俄国社会固有矛盾和冲突的深刻理解,又缺乏实现俄国未来社会变革的正确指向。因此,他们并不能算是“本能的革命者”;“劳动组合”并不能证明俄国“能够从劳动组合直接跳入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甚至在某些场合会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公社土地所有制并非是一种先进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一种逐渐衰亡的古老形式,以这种所有制为基础的公社制度,加之各个公社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俄国并非容易走向社会主义,而是容易产生和形成东方专制制度。同时,俄国公社内部开始内生着瓦解自己的因素,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出现使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逐渐显现,俄国公社原有的所有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不可能成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或雏形。第三,恩格斯对于俄国民粹主义者提出的“将农村公社转变成为高级形式的公有制组织”的问题,阐述了自己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前景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已经开始衰亡,有可能向高级形式过渡,因为“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同时,就俄国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社会革命因素迅速上升的现实而言,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俄国的社会发展出路在于革命。俄国革命不但能使俄国农民从隔绝的世界解脱出来,了解自身处境,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也会给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新的、更好的条件,从而加速世界无产阶级的胜利。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研究俄国革命及东方社会的首篇重要著作。文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俄国社会特点、发展前途做出的科学分析,有助于消除俄国民粹主义者的错误观点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其中蕴含的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帮助下,俄国有可能向高级形式转变的思想为后来提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这篇文章是恩格斯19世纪70年代在《人民国家报》上所发表的“最重要的论文”;列宁也强调其为“篇幅虽小,但价值极大的论述俄国经济发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