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Ludwig Feuerbach and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简称《费尔巴哈论》。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写于1886年初,最初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1888年,恩格斯对其进行修改并加写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首次由林超真翻译刊登在1929年10月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中。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1卷、第二版第2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造成工人运动内部思想的混乱,从思想、理论层面歪曲马克思主义,达到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就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搁置。由此,恩格斯利用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写下了这部著作。
该著作全文包括序言、正文、结束语和附录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先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做了全面分析和评价。对于黑格尔哲学,恩格斯认为它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既具有革命性,又兼具妥协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革命的性质,它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把世界描绘成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然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哲学思想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性恰恰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在哲学上的反映。也因此,黑格尔哲学不可避免地解体了。恩格斯认为,在此过程中费尔巴哈正确地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却错误地彻底抛弃了辩证法,成为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过,费尔巴哈哲学成为从黑格尔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渡。接着,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发展观的思想。他指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主观辩证法是思维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这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界限,是一种革命性变革。“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该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提出并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们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针对这个问题,依据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可以把他们分为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学派。也就是说,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认识,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是可知论者,即他们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少数哲学家属于不可知论者,即他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对此,恩格斯从自然科学史和生产实践的角度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第三,揭露了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伦理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由于受到18世纪唯物主义的影响,成为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因为18世纪唯物主义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其一是机械性,即受机械力学发展的影响,人们企图用这种理论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是形而上学性,即18世纪唯物主义在看待和分析世界时总是持一种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其三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此为基础,恩格斯批判了宗教哲学方面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说成是宗教变迁史,以及宗教变迁决定历史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指出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同时,他还批判了费尔巴哈伦理学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一切道德原则都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道德具有阶级性。
第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一致性与区别,详尽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其一,恩格斯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三大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形成的作用,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其二,他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一致性,同时还论述了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史的不同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其三,他详尽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恩格斯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他认为,国家意志或者法律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即“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的私法、宗教与哲学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国家法律(公法和私法)、宗教与哲学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出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了资产阶级的攻击,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列宁曾评价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普列汉诺夫也认为它集合了“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