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党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isan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指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二者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以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为依据,在对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的批判中提出并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列宁所说的哲学上的党性,首先是指哲学的派别性;哲学上的党派,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列宁指出,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用现今流行的术语来说,即经验)、心理的东西等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实际上仍然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根本问题。哲学史上尽管流派纷呈,但任何哲学都要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回答,都无法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最新的哲学就像在2000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列宁指出,马赫、阿芬那留斯、波格丹诺夫等人将自己的哲学标榜为无党性的、超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全新的哲学,制造了诸如“要素”“原则同格”“嵌入”之类的新术语来标榜自己哲学的超越性,但是任何试图调和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都难免沦为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
第二,哲学上的党派斗争是同阶级斗争相联系的,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倾向。列宁指出,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经验批判主义的客观的、阶级的作用是替信仰主义者效劳,帮助他们反对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不能不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反映阶级的倾向。当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不同阶级的联系不能简单化,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必须做具体分析。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有党性的。当马克思刚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时,就明确指出了哲学上的根本路线,并始终沿着十分明确的哲学道路前进。考察《资本论》和马克思其他著作中的哲学言论,就会看到一个始终不变的主旨:坚持唯物主义,轻蔑地嘲笑一切模糊问题的伎俩、一切糊涂观念和一切向唯心主义的退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片面性,创立了比以往一切形式的唯物主义更加丰富和彻底的现代唯物主义。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强调哲学上的根本路线的对立,对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而创立“新”路线的企图和尝试,一概表示轻视,当作垃圾予以清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