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Marxist philosophy)

亦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18世纪中叶,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遍及欧洲,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在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压迫下,无产阶级的贫困、苦难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地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从砸毁机器发展为有组织的革命。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崛起和革命斗争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为了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这使得认识世界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成为可能,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此外,19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其中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社会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能够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唯物主义感觉论、经验论的战斗精神,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他们从绝对理念或感性存在出发的理论前提,确立了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的思维方式,把唯物辩证法推广到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实践论、矛盾论的思想等等,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者有机统一,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第一,科学性是指它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用唯物辩证法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只有它能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列宁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第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来源及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客观真理性的最终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是受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人类生活的自然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界。人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习近平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第三,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科学性和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高度统一的,越是彻底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越符合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充实新的内容。

☆参见17页“辩证唯物主义”、51页“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