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theory of pauperiz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与资本积累相伴的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日益恶化的过程和趋势理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追逐利润,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造成工人的贫困和生活恶化。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就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把无产阶级的贫困看作是一种客观过程,提出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1865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做《工资、价格和利润》的著名报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科学论述;1867年,马克思又在《资本论》第1卷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而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运用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分析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时,运用了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范畴,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扩大的过程,又是无产阶级经济地位和状况趋于恶化的过程。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工人工资被限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限度,甚至低于劳动力的价值。但是这种方式受到工人身体及社会条件等的限制,因而资本家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总额中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比重增大,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比重相对减少,这样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无产阶级绝对数量增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更加重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导致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资本积累“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化表现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形式。相对贫困化是指随着资本积累,工人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即使在国民收入总额增长的情况下,工人工资有所增加,但是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相比,仍然是相对下降的。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与无产阶级实际生活水平提高并不矛盾。绝对贫困化是指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极度恶化,表现为实际工资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生活陷于困境。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真正原因,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的对立,对于我们今天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阶级贫困化现象,认识世界范围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