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Marxist theory of population)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发展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在关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在批判资产阶级人口论的基础上创立。当时,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在主要西方国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人口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资产阶级学者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本能的角度解释人口生产,得出了荒谬的结论。例如,认为食物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食物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所谓规律等。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在人口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中分析人口发展规律,建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两种生产理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两种生产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础。第二,人口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状况。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特殊的人口规律,没有抽象的适合一切社会的普适的人口规律。第三,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作为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推动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消费者,必须不断地消费物质资料以保持人类的延续。作为生产者,人需要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等条件,但是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任何人都一刻离不开吃喝等消费。因此,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和消费需要保持平衡。第四,关于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多少与增长并非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即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一切剩余劳动形式都需要人口的增长:第一种形式(绝对剩余劳动形式)需要劳动人口的增长,第二种形式(相对剩余劳动形式)需要一般人口的增长,因为这种形式要求发展科学等等。人口是财富的基本源泉。第五,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人口过剩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下过剩人口同生活资料的绝对量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同生活资料的生产条件有关,是与雇佣劳动的资金的数量,与对劳动的实际需求相对而言的。第六,关于人口计划生育原理。即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有计划发展的必要性,提倡人口再生产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奠定了人口科学研究的基础,使人口理论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